发现者网
产业经济 科技业界 3C数码 文化传媒 移动智能 家电行业 产业互联网 AI大模型 汽车出行

保险业新准则“深水渡河”:同期百亿利润差值如何产生

2024-11-29来源:华尔街见闻编辑:瑞雪

新旧会计准则切换时点,本就“雾里看花”的险企财报更加扑朔迷离。

在日前交银人寿的两份定期报告中,前三季度净利分别为11.11亿元与-10.87亿元,二者差值高达21.98亿元;

无独有偶,人保寿险的两份报告中,同期净利差值已达131.19亿元。

截然不同的成绩,来自新旧会计准则的更迭。

应财政部要求,上市险企自2023年起已切换新准则,非上市险企于2026年起实施;目前“银行系”为代表的部分非上市险企,已提前执行新准则。

新准则由接轨IFRS9的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下称“工具准则”)、接轨IFRS17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保险合同》(下称“合同准则”)组成。

有分析人士表示,“切换新准则异常复杂,同时改变负债与资产,众多科目需要重新划分。”

不同口径下高达百亿的利润落差,是最直观的切片。

“很多地方我们也在学习。”该分析人士指出,“保费如何计入、资产如何分类,包括准备金、合同负债、费用等方面,都在受影响。”

长远来看,新准则重构的不只是业绩呈现方式。对资产负债科目的重新划分、也将潜移默化地改变险企的投资偏好与产品倾向。

过渡期震变

偿付能力报告中,交银人寿前三季度保险业务、净利分别收入164.99亿元、11.11亿元。

第三季度报告中,其保险业务收入仍为164.99亿元、净利却亏损10.87亿元。

利润差别与会计口径直接相关。

偿付能力报告中,交易人寿以新准则编制净利、保险合同负债;其余数据仍使用旧准则。

对于使用准则差异,交银人寿未作说明;但鉴于新准则涉及科目众多,过渡期出现较大幅度调整也并不罕见。

即便是全面切换新准则的上市险企,也出现过“两种业绩”。

在新准则编制的三季报、与旧准则编制的偿付能力报告中,人保寿险净利分别为155.82亿元、24.63亿元;人保财险、人保健康也表现出一定差异。

此前,中国人寿2023年在新旧两套准则之下,也曾出现超200亿元的利润差。

但过渡期的摩擦,似乎难以避免。

上述“两份业绩”不同足见新旧口径下险企利润的巨大变化。

因过渡时间、程度不一,加之可选择性重述上年业绩,部分险企利润波动剧烈,同业间不可比、同公司不可回溯的情况,时有发生。

例如,中邮人寿2023年在旧准则下净亏百亿,2024年前三季度在新准则下净赚百亿;

新华保险2023年切换至新准则后,净利同比下滑一成;但若以新准则模拟2022年数据,得出的次年降幅超四成。

为求平稳过渡,亦有险企在旧准则基础上,将HTM(持有至到期资产)调整为AFS(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

这一变化则影响了多家险企的偿付能力。

例如,中信保诚人寿在资产重分类后,三季度核心资本、实际资本分别增加60亿元、90亿元,带动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回升25.92个、38.32个百分点。

这也使过渡期险企各项指标的可比性,更加模糊。

如何打开“黑匣子”

占据险企总负债8成左右的准备金科目,素有“黑匣子”之称。

保险经营特性在于负债周期长、收入与支出相隔数年之久;但会计应遵循权责发生制、要求当期收支匹配。

种种矛盾下,保险行业形成了具有极大不确定性,涵盖了合同存续期间,所有业务现金流及未实现利润的“准备金”科目,以致市场对其利润的拆解往往难知内里。

新准则中,合同准则规范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同时拆解“黑匣子”,将准备金对应至利润表的不同科目。

以新华保险为例。

2024年前三季度,保费较2022年同期增长约80亿元;但剔除投资成分,以及拉长收入确认期后,财报呈现的“保险服务收入”较2022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减少七成。

财报中的保险合同负债则需要在附注中披露更多细节。

内容包括已发生赔款负债、未到期责任负债的亏损与非亏损数额;披露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非金融风险调整、合同服务边际,使险企经营更加透明。

折现率同样带来变化。

旧准则下折现率为750曲线(750日移动平均国债收益率曲线)。

随着国债利率持续下探,众多人身险公司利润承压。例如中邮人寿2023年就因折现率波动大幅增提准备金,造成利润表上的百亿亏损。

新准则下,750曲线被即期收益率替代。

不过对于利率变化造成的准备金计提带来,新准则已设置OCI选择权,允许险企将折现率引起的负债变化分摊至各期损益,将净利润波动部分转移为净资产波动、平滑冲击。

加之险企资产端有大量债券,利率下行时,既会增提准备金、债券投资公允价值也将提高,利于促成资产负债匹配。

如此背景下,中邮人寿已于2024年起切换新准则。

工具准则提高了资产分类客观性与会计处理一致性,将金融资产由“四分类”调整为“三分类”。

旧准则下,金融资产分为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L&R(贷款和应收账款)、HTM(持有至到期投资)、AFS(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

新准则根据计量方式将AC(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3类。

FVTPL资产的市价变动直接计入公司损益表,FVOCI资产则不造成当期影响。

如此分类下的资产更清晰,但鉴于险企有大量资产预计计入TPL,业绩波动也将更剧烈。

驱动红利投资

新准则带给行业的影响,绝不止于表面的利润呈现。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险资在过渡期对红利资产的高频加码。

为熨平报表波动,险企更青睐有望计入FVOCI的偏长期、偏配置资产,近两轮“举牌潮”均与此有关。

2020年起,提早进入新准则过渡期的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上市险企开启红利资产布局,举牌华夏幸福、农业银行、中国金茂、工商银行等高股息资产。

当年业绩会上,中国人寿投资负责人张涤针对举牌动作表示,公司选股标准包含成长性、价值、股息。

截至2024年11月28日,新一批进入过渡期的长城人寿、中邮人寿等中小型险企年内已完成15次举牌,标的同样集中在红利资产。

华创证券首席分析师徐康指出,险资持股比例达5-10%的股票,恰好契合OCI“长期持有”逻辑,有望计入该科目。

推动配置红利资产之余,新准则还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险企在负债端的产品倾向。

例如,新准则要求根据盈利性进行保单分组,降低盈利与亏损合同间的补贴。

这一背景下,险企可能更关注产品盈利与风险管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认为,准则切换后,保险产品将更注重保障与投资属性的平衡。

“需要考虑到不同资产、负债的计量,还有核算变化,对整体利润和财务的影响。”王国军称。

整体来看,资产负债匹配也将持续优化。

王国军表示,未来险企定价时,将依据不同期限负债核算特点进行调整。“会加配计量稳定、能匹配负债现金流的资产,降低公允价值变动等因素带来的波动。”

信息刚需升温

当下切换新准则的险企,仍以头部公司与规模较大的“银行系”为主。

一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人员李华(化名)透露,对中小险企而言,切换新准则“挑战重重”。

“很多公司本身财务就不透明。”李华称,“不同部门、不同季度都可能为了美化业绩,用不一样的口径。我们也非常头痛。”

据李华描述,个别险企往期模糊的会计数据下,甚至隐藏了应进入风险处置环节的资产。

新准则欲打开准备金“黑匣子”,则需要极为复杂的信息系统支撑。

其中包括新建数据平台、计量平台、会计引擎,改造各类核心业务系统、费用分摊系统及财务报告系统。

韬睿惠悦调研结果显示,2021年全球最大的24家跨国险企,实施IFRS17平均计划成本约在1.75-2亿美元;其余288家险企成本约为0.2亿美元。

曾任国内多家寿险公司总精算师的王晴,则在2023年末的在署名文章中透露,香港一保险集团已投入1.5亿美元用于IFRS17项目,“但仍然觉得不够完善。”

“中国不少险企还没立项。”王晴表示,“要在未来两年以极少费用做完IFRS17系统、难度极大,四大会计事务所的咨询团队也没有足够人力承接。”

王晴指出,“很多小公司预算只有1000万,唯一方案是用咨询公司提供的套装软件,但目前尚无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