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者网
产业经济 科技业界 3C数码 文化传媒 移动智能 家电行业 产业互联网 AI大模型 汽车出行

东南亚小纳指,赚了30%

2024-11-28来源:华尔街见闻编辑:瑞雪

最近泛东南亚科技指数表现非常强劲,

年初至今涨幅已达到27%。若考虑分红再投资,总回报率已超过30%,甚至优于纳斯达克指数。

成分股:包含30只股票,代表东南亚及新兴亚洲市场的前30大科技公司。

权重设置:采用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每只个股权重上限为10%,印度公司总权重最高为50%。

覆盖范围:涵盖印度、新加坡、印尼、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六个国家,其中印度和越南的公司必须在美国交易所上市才能被纳入。

尽管泛东南亚科技指数表现很不错,但东南亚整体股市表现却不太好。

今年下半年,除新加坡和泰国股市回报率达到10%左右外,印尼、印度和马来西亚股市仅录得低个位数增长,越南胡志明指数甚至略有下跌。

而同期泛东南亚科技指数逆势上涨23.6%。

01

东南亚市场承压

首先,了解东南亚整体市场为何承压是关键。

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外资流出和美元升值压力。

中国在9月24日金融工作会议上推出超预期的政策刺激,带动A股大涨,吸引外资撤离了包括印度在内的估值较高的市场,流入中国市场。

9月24日以来,A股沪深300指数涨幅超过20%,而包括印度在内的个泛东南亚国家指数下跌。

另一方面,美国国债利率上升和美元走强对东南亚市场构成压力。

从9月底开始,因市场预期特朗普可能在大选中获胜,赤字和通胀风险担忧加剧,推动10年期美债收益率从3.6%快速升至4.4%。

同时,美元指数攀升,一度突破107关口。

美元升值使东南亚股市以本币计价的表现更差,加上4%以上的美债无风险收益率,为什么还要冒险投新兴市场呢?

02

泛东南亚科技指数逆势上涨

泛东南亚科技指数也属于新兴市场范畴,但它为何没有随大势下跌?

虽然说是东南亚市场指数,但超过40%的成分股在美股上市,目前美股仍在不断创新高,带动了该指数的表现。

其次,11月以来,美股投资风格有所轮动,涨势从科技巨头逐步扩散至其他领域,小盘股表现尤为抢眼。

泛东南亚科技指数偏重中小盘股,第一大权重股Sea市值664亿美元,第二大权重股Grab市值仅200亿美元,正好受益于这一趋势。

最重要的还是基本面。

从行业分布来看,该指数中“电子组件和制造”及“软件和咨询”占比接近50%, 对应中高端制造和互联网两大高速增长领域。

中高端制造受益于产业转移的大趋势。

2018年中美贸易战以来,逆全球化趋势加剧,泛东南亚国家成为产业链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相比2017年,2023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的比例显著下降,而从东盟五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印度的进口占比大幅提升。

泛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经济也正处于爆发式增长阶段。

全球电商增速最快的十大市场中,印度、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均在列。

根据贝恩公司的调研数据,2024年东南亚地区的数字经济交易额和收入预计将继续保持双位数增长,主要受电商、出行和社交领域推动。

在这样的高速增长背景下,泛东南亚科技指数中前三大权重股Sea、Grab和台达泰国表现突出。

Sea:号称“东南亚小腾讯”,Q3营收43.3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净利润达1.5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亏损1.44亿美元。

Grab:东南亚版“滴滴+美团+支付宝”服务巨头,Q3总收入同比增长17%至7.16亿美元,超出市场共识和分析师预期;总需求端GMV同比增长15%,同样超出预期。

台达泰国:得益于AI需求,Q3净利润59亿泰铢,同比增长8.9%,高于市场预期。

公司预计, 人工智能相关产品将成为增长的关键,其驱动力包括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和主机托管服务的强劲需求,特别是支持GPU数据中心需求的直流电源系统产品。

今年以来,前三大权重股股价涨幅均超50%,显著优于大盘。

03

风险在哪?

泛东南亚科技指数也曾经历过低谷期。

2022年,美联储带领全球进入紧缩周期,利率上升和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令全球科技股承压,Sea和Grab分别大跌76.7%和54.8%,拖累指数下跌22.7%。

2018年,中美贸易战和美联储加息令东南亚市场整体表现低迷,泛东南亚科技指数跌幅达22.3%。

未来走势存在两种可能:

如果通胀和赤字压力推动美债收益率和美元继续上升,明年特朗普加征关税,引发全球贸易战,全球科技股可能面临回撤风险,泛东南亚科技难以独善其身。

美联储维持降息趋势,美股风格轮动继续向中小盘科技股扩散,该指数或能继续跑赢大盘。

从长期来看,泛东南亚科技和罗素2000成长指数走势较为相似。

如果看好降息周期下中小盘科技股的机会,这一指数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独立判断和决策。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用户应考虑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本公众号对所载信息的完整性和数据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在投资基金之前,投资人应详阅《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基金份额上市交易价格波动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