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芯片技术持续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个长期困扰行业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随着芯片体积不断缩小、性能日益增强,散热难题愈发凸显,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这一难题或将迎来转机。东京大学的一支科研团队近日宣布了一项革命性的3D水冷系统创新,该系统巧妙利用水的相变原理,实现了热传递效率的大幅提升,增幅高达7倍。
长久以来,摩尔定律推动下的芯片微型化进程一直是推动数字时代前行的核心动力。但随着芯片在有限空间内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散热问题也日益严峻,现有冷却技术逐渐捉襟见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东京大学工业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经过不懈努力,开发出一种全新的芯片冷却技术,相关研究成果已在《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期刊上发表。这项技术不再局限于传统冷却方法中水的显热吸收,而是巧妙地利用水沸腾或蒸发时的潜热,这一热量吸收能力是显热的7倍之多。
研究指出,传统冷却方法受限于水的显热,即在不发生相变的情况下水所能吸收的热量有限。而水在相变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则要大得多。项目主要负责人石洪远解释,通过引入两相冷却机制,即利用水的潜热,可以显著提升散热效率。
尽管两相冷却技术的潜力早已为人所知,但其复杂性也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控制蒸汽气泡流动方面。提高热传递效率的关键在于微通道的几何设计、两相流的精确调控以及流动阻力的优化。
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包含三维微流体通道的新型水冷系统,该系统结合了毛细管结构和歧管分配层。研究团队精心设计了多种毛细管几何形状,并在不同条件下对其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微通道的几何形状以及歧管通道对冷却液的分配,均对系统的热性能和水力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该系统所展现出的制冷系数(COP),即有用冷却输出与所需能量输入的比率,最高可达105,这一数值远超传统冷却技术,标志着在热管理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性能电子设备的热管理对于推动下一代技术发展至关重要,”该研究的资深作者野村正弘表示,“我们的设计可能为实现高效的冷却方案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项研究不仅为高性能电子设备提供了潜在的冷却解决方案,更可能成为未来设备性能最大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所在。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创新将为芯片技术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